Web3信任之源:從不可篡改到無限重復博弈

Web3世界中的信任:從不可篡改到無限重復博弈

在Web3領域,人們常常認爲"不可篡改"就是終極信任的保障。然而,這其實只是信任建立的起點。

對於區塊鏈上的資產而言,不可篡改的帳本確實足以建立信任。比特幣總量恆定在2100萬枚,這一事實爲整個區塊鏈世界奠定了信心基礎。同樣地,一個ERC20代幣的餘額、一個NFT的所有權、一筆跨鏈轉帳的完成狀態,只要被記錄在鏈上,就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可信度,無需依賴人爲因素或情感判斷。

但是,對於Web3生態中的商業實體、金融服務提供商、協議開發團隊等參與者來說,不可篡改的帳本僅僅是一項基礎功能,一個最低門檻。真正能贏得用戶信任的,不是它"無法被改變",而是它"不會離開"以及"願意長期參與"。

Web3生態中的信任之道,並不源於共識機制或節點分布,而是存在於參與者之間的一次次交互中。信任是通過交易積累而成的。

信任是重復博弈的產物,也是高違約成本的附屬品。它不是憑空產生的"共識",而是在一次次資金往來、擔保履約中自然沉澱下來的默契。

在某些傳統商業文化氛圍濃厚的地區,真正的"信任層"不僅由血緣、地緣與人情關係編織而成,更是在反復交手中確立和構建的。金融信用的底層架構,並非簡單的帳本記錄,也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經過無數次博弈後形成的默契。信任就像和平一樣,只在利益交織的範圍內才能存在。

這些地區的商業文化或許比華爾街更早意識到,了解交易對手的背景(KYC/KYB)只是入門級要求:真正的信任,不存在於去中心化的節點之中,也不是通過培訓就能產生的,而是在一筆筆違約與守約的交易中逐步建立起來的。

高頻率重復博弈與跨區域互保網路

某些地區的民間金融網路本質上是一個基於高頻率、長期性交易積累出的信任體系。它的服務範圍並不局限於本地,而是覆蓋了從東南亞到北美的廣大海外移民社區。

這種跨區域金融協作能夠成立,主要依賴於兩個核心要素:高密度重復博弈和跨區域互保網路。

一位在海外經營的商人,長期通過非正式渠道向國內家族或合作夥伴調度資金,日積月累,他與中間的資金調度方、代理人之間會形成長期反復的交易關係。這種結構並非一次性的,它建立在"我敢給你100萬,是因爲我相信你明年還會再找我兌換100萬"的預期之上。

這些交易網路並不依賴於正式合同,而是依賴於一種信任鎖定結構:家族聲譽、口碑傳承、互保機制,使得即便跨越千裏也能實現"遠程履約"。

違約成本:非正式秩序中的清算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信任並非與生俱來的美德,而是理性計算的結果。正是因爲違約成本高昂,人們才"不敢輕易違約"。

如果某筆交易發生違約,不僅會導致當事人在本地聲譽掃地,還會通過家族網路、同鄉關係、宗親社群迅速傳播,形成不可逆轉的社會性"清算"機制。這種機制雖然不通過法院,但足以讓違約者"在海外難以立足"。

這是一種"非法律制裁"的替代系統。它不是官方認可的,卻往往比官方渠道更高效,也更具威懾力。

你可以不相信書面合同,但你不會不在意整個宗親會對你的封殺令。

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無形的交易鎖定結構

這種非正式金融網路的另一個核心機制,是資金的多邊清算網路。

不同的資金調度方之間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互爲對方的"通道"與"對沖"。

這就像一種自然形成的"二層網路",通過不同節點間的資金流轉,構建出一個高度彈性但強交易鎖定的結構:

  • 資金在多個節點間流轉,形成人情與利益的相互纏繞;

  • 每一筆交易背後,都隱含着一張"我若出事,你也難逃幹系"的共同體債權結構。

這種系統比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任何鏈上橋接協議都更靈活、更具韌性,盡管它沒有一行代碼。

代碼不可篡改只是入門,鎖定後的"不離開"和敢於繼續博弈才是"自己人"

在Web3中,我們常常將"不可篡改的代碼"視爲終極信任,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對於資產本身,帳本不可篡改/不作假就足夠了。但對一個商業主體、一個協議的信任,則需要更高維度的邏輯和門檻。

我們不應該只問:"這個協議有沒有漏洞?" 而應該問:"這個協議敢不敢與我綁定4年?"並持續爲這個生態貢獻價值和保持資金流動。

鎖定資產,是一種經濟博弈中的"自我抵押"; ve(3,3)機制,是向社區證明"我不會跑路,我願意長期參與"的博弈承諾。

  • 你鎖定資產,我也鎖定資產,我們彼此鎖住,才能形成穩定的互信;

  • 你敢反復博弈,我才相信你不會背叛------關鍵在於"敢";

  • 你敢不敢把資金都沉澱在這個生態中流通、不撤離

注:這裏說的鎖定資產,不僅指協議中分配給項目方的代幣,還可能包括公私募籌集的資金、協議收入,甚至項目方創始人個人的資金。這裏的"你/我"指的是商業主體之間,協議之間。

但需要注意的是,"鎖定資產"只是開始,只是承諾進入整個生態的"投名狀"。更重要的是後續的重復博弈 ------ 是否敢於將價值長期留在生態中。

一個去中心化金融協議真正贏得信任,不在於是否開源代碼,而在於它是否從制度上限制了自己的退出權利、並且持續將資產在生態中流通------ 敢於長期多次博弈才是信任的基石。

換句話說,一個不能被篡改的智能合約,遠不如一個不願離開的參與者更值得信賴。

這些年我們追錯了目標 - Web3的信任升級,不是模塊,更是博弈設計

當前的Web3生態過於追求高TPS、低Gas費、模塊化結算層、去中心化等技術指標。但這些,並不能直接構建對產品、項目、協議的信任。

信任不是一種技術指標,而是一種長期博弈關係的結構。

傳統的非正式金融網路告訴我們:最可靠的關係不是寫在合約裏的規則,而是寫在違約成本裏的結構。

就像非正式金融網路的社會性清算系統,去中心化金融也應設計成:如果有人跑路,不僅會失去聲譽,還會面臨多邊金融關係的清算------鎖定機制、投票權、治理權綁定,就是這些"非正式清算機制"在鏈上的體現。

我們應該構建的是一個能讓協議/商業主體,敢於無限重復博弈的環境。

記住,共識機制只是表層的協議,鎖定資產和重復博弈才是深層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因爲你說了算,而是你用你的時間、金錢和信譽,與你的盟友,共同承擔風險。

結語:信任的未來,來自無法輕易退出的聯盟

"自己人"不是一句感性的口號,而是最具威懾力的制度:你退出,我也會受損。

這種制度性的"難以退出",以及"敢於持續投入和沉澱"才是Web3應該追求的終極信任結構。

技術,能創造出帳本; 制度,能建立起秩序; 但只有博弈,才能培育出信任。

而最牢固的信任,不是靠"相信"產生的,而是靠你無法不信任。

這讓人想起那首經典歌曲《愛拼才會贏》。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愛"博"(弈)才會贏

愛"博"才會贏:潮汕錢莊的重復博弈學,如何爲Web3再造"敢不走"的信任根基?

BTC0.5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The Memefathervip
· 08-08 07:25
2100w btc这波妥了
回復0
TxFailedvip
· 08-08 07:18
我通过艰难的方式学到了这一点……不变性并不是信任,只是一把华丽的锁
查看原文回復0
资深链上考古学家vip
· 08-08 07:16
链上的数据也能被薯片
回復0
踏空资深专业户vip
· 08-08 07:08
啥玩意儿又亏麻了
回復0
GateUser-a5fa8bd0vip
· 08-08 07:02
又开始水研报啦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