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支付突破最后一公里 稳定币将成日常消费新选择

加密支付发展趋势: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加密支付正逐步迈入实际应用阶段,以稳定币为核心的支付方式已悄然兴起。根据某数据平台的2024年报告,该平台处理了超过160万笔加密支付交易,其中35.5%是通过稳定币完成的。与此同时,众多传统支付巨头也纷纷进军这一领域。

然而,尽管加密支付在技术上已经具备现实生活中的支付功能,但大规模普及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挑战。某调研机构预测,2024年至2026年间,美国加密支付用户数量将增长82%,但使用比例仅会增加20%左右,达到39.1%。全球范围内,预计到2026年仅2.6%的用户会使用加密支付。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让我们深入探讨加密支付产业链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Web3发展趋势:加密支付"最后一公里"卡在哪里

加密支付产业链概览

理想的加密支付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在国外街头便利店购买饮料时,只需打开手机钱包,扫码使用加密货币即可完成支付,无需银行卡,无需繁琐绑定,结算即时完成。

要实现这种无缝、便捷的支付体验,需要一套复杂且协同的基础设施支持。从资产发行、支付中转、用户入口到商户终端,每个环节缺一不可。

资产发行

在支付领域,虽然理论上可以使用任何加密资产,但实际应用中,考虑到价格波动性和支付结算稳定性,比特币和稳定币成为最常用的支付媒介,其中稳定币在交易笔数和金额占比上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主要的稳定币发行商包括Circle(USDC)、Tether(USDT)和某支付平台(PYUSD)。USDC和USDT已广泛流通在多个区块链网络上,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根据某数据平台的报告,USDT的交易量占比高达97.2%,USDC位居第二。

稳定币发行商正积极拓展与支付网关、跨境结算平台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渠道。例如,Circle自2023年起与某支付公司展开合作,将USDC整合进其跨境结算网络,覆盖了约190个国家,有效降低了传统外汇交易中的摩擦成本。

支付中转

支付中转环节承担着链上资产流动与链下消费体系连接的关键任务。原生加密支付中转服务专注于链上资产与现实法币体系的桥接,承担资产兑换、交易撮合与支付清算等关键职能。

同时,传统支付巨头也在加速向加密支付领域拓展。2025年2月,某支付公司以11亿美元收购稳定币基础设施平台Bridge,正式布局链上结算领域。另一家支付巨头则选择与Circle合作,在其跨境结算网络中支持USDC清算,并逐步拓展至高性能公链。

用户入口

在加密支付发展早期,用户主要通过加密借记卡、U卡等作为支付入口,将链上资产转化为法币账户余额,再接入传统清算体系实现消费支付。这种模式虽然拓宽了资产使用场景,但仍依赖传统金融基础设施。

随着钱包应用功能不断演进,链上钱包逐渐成为加密支付新的用户入口。主流钱包不仅承担用户资产管理与交易签名职能,还通过集成链上支付API或第三方支付网关接口,使用户能够通过扫码等方式直接发起支付请求,使用稳定币等链上资产完成消费,绕过传统法币账户体系。

商户终端

商户终端涵盖零售、电商、旅游、酒店等行业,是加密支付在现实世界实现大规模普及的最终应用场景,也是产业链完成闭环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随着稳定币普及、支付网关技术成熟以及结算周期缩短,商户接入加密支付的积极性开始逐步上升。据某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接受加密支付的商户数量达到12,834家,较2023年增长了50%。其中,欧洲以5,677家商户领先,巴西则以1,292家位居国家榜首。

部分区域市场,如东南亚、拉丁美洲等移动支付普及率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加密支付应用的先行区。多家支付平台通过与当地商户网络合作,推动加密支付在实际消费场景中的落地,逐步打破了传统支付体系的路径依赖。

"最后一公里"的症结:为什么卡在消费端?

尽管稳定币结算体系不断完善、钱包功能持续进化,加密支付依然未能深入日常消费场景。从技术和产品上看,用户已可以使用加密货币快速结算,但在现实消费端,滞后的用户体验构成了难以逾越的"最后一公里"。

集成成本高

当前,加密支付在商户端的最大阻力之一来自于"钱包与商户系统的割裂"。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结构,商户在接入加密支付时往往需针对不同钱包、不同链环境进行重复开发,显著拉高集成难度与成本。

某咨询公司的调查指出,89%的受访企业表示,数字货币与现有财务基础设施集成的复杂性是主要挑战之一。对此,业内专家提出,通过打通所有钱包与区块链、支持稳定币即时结算、零手续费,让全球商家和用户轻松收付加密货币。

结算周期长

尽管链上支付理论上支持秒级清算,但在实际商业环境中,结算流程仍大量依赖传统支付基础设施。以某支付公司为例,其在提供链上支付功能的同时,商户通常需等待2-3个工作日才能完成资金到账。这种延迟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零售、跨境商贸企业而言,构成了较大的现金流管理障碍。

生态孤岛

用户端的阻力来自于加密支付生态在多链环境下呈现出日益严重的碎片化趋势。用户在进行链上支付时,往往需要手动切换链网络或钱包插件,增加操作复杂度,影响支付流畅性。同时,一些大型支付平台出于平台锁仓策略,将商户深度绑定在自身生态体系内,限制了其切换其他支付网络的灵活性,加剧了"生态孤岛"现象。

波动性高

即使商户成功接入加密支付,价格波动带来的资产价值不稳定问题,依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相比法币支付系统中稳定可预测的结算金额,链上支付过程中,尤其是使用比特币、以太坊等高波动性资产时,商户存在较大汇率损失风险。

即使是以稳定币为主的加密支付模式,也并非完全无风险。例如在极端行情下,部分锚定稳定币也曾出现短时脱锚现象,引发商户顾虑。此外,当前多数加密支付方案未能做到支付即锁价(即支付发起瞬间锁定结算汇率),使得支付过程中链上确认时间产生的价格滑点,进一步放大了商户的风险敞口。

加密支付的未来展望

回顾加密支付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它始终缺的不是技术,而是一次真正的"可用性跃迁"——从链上账户到商户终端,从钱包操作到日常习惯。而当前,这一跃迁的前提已然走向成熟:

  • 稳定币监管逐步落地,主要发行方在全球多地积极推进行业合规标准;
  • 全球支付接口标准化正在推进,例如东南亚多国正推动国家级QR支付互通标准;
  • 跨链互操作性协议也在打破生态割裂,构建通用资产流通网络。

基础设施的拼图正在补齐,加密支付的大规模普及也近在眼前。此时,真正决定加密支付能否迈过"最后一公里"的,并非协议之优、功能之多,而是其能否为商户与用户提供"无需理解区块链"的使用体验。

当链下商户无需集成多个钱包SDK、用户不必切换链网络或承担滑点成本,当加密资产不再只是投资标的,而成为餐厅扫码、App订阅、跨境结算中的"日常货币",加密支付才算真正落地。

这要求的不仅是技术开放性,更是对"场景适配""商户信任"与"用户流畅度"的深度理解与持续优化。只有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我们才能真正迎来加密支付的规模化时代。加密支付的大规模普及,不止于链上,更在于街头巷尾的那一次扫码支付。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6
  • 分享
评论
0/400
空投资深猎手小张vip
· 14小时前
稳币早该起飞了
回复0
Gas_Wastervip
· 14小时前
支付标准化很重要
回复0
MidsommarWalletvip
· 14小时前
值得长期看好
回复0
NFT悔改者vip
· 14小时前
稳定币已成趋势
回复0
Liquidity_Ninjavip
· 14小时前
坐等大规模落地
回复0
Gas Fee Whisperervip
· 14小时前
未来可期看好它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