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虚拟货币也受法律保护 抢劫比特币同样构成犯罪
虚拟货币抢劫案:法律如何看待加密资产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加密货币逐渐为大众所熟知。这些数字资产虽以代码和数据的形式存在,但其所蕴含的价值、可转让性和独占性,使其具备了财产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尽管相关法规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使用,并禁止相关炒作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虚拟货币作为"特定虚拟商品"或"数据型财产"已获得广泛认可。
在刑事司法领域,涉及虚拟货币的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诈骗、盗窃和计算机犯罪等类型。然而,直接采用暴力或胁迫手段企图获取虚拟货币的抢劫案件相对罕见。因此,2021年发生在江西宜春的一起比特币抢劫案((2022)赣09刑终9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案件因其特殊性和争议性,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加密资产在刑事案件中的定性和量刑提供了重要参考。
案情概述:一场未遂的比特币抢劫计划
2021年5月,赖某因炒币亏损,得知彭老师持有至少5个比特币(当时单价约25.5万元人民币),萌生了抢劫的念头。他通过百度贴吧发帖寻找同伙,引起了向某的注意。两人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联络,赖某详细说明了抢劫计划,承诺成功后分给向某0.8个比特币。
向某随即从长沙赶到宜春与赖某会面。两人在酒店房间内制定了详细方案,计划至少召集4人,以投资为由将目标引诱到偏僻地带实施抢劫。为此,赖某还准备了尼龙扎带,并继续联系其他潜在同伙。然而,警方根据线索迅速采取行动,于5月11日下午将两人当场抓获,犯罪计划尚未实施就被终止。
一审法院认定两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赖某三年、向某一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两人不服上诉后,二审法院认为本案属于抢劫预备阶段,未造成实际财产损失,也未对比特币价值作出合理认定,因此改判赖某一年六个月,向某九个月,显著减轻了刑期。
抢劫比特币是否构成抢劫罪?
本案的一个核心争议点是:抢劫比特币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抢劫罪?法院的生效判决给出了明确的肯定答案。
《刑法》规定,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虽然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串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据,但由于其具备交换性、可转让性及现实市场价值,符合"广义财物"的三大特征: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价值性。
二审法院引用了2013年相关部门的规定,认为比特币属于"特定的虚拟商品",虽不具备货币地位,但仍属于应受法律保护的"数据型财产"。因此,抢劫比特币并不因其数据形式而丧失财产犯罪构成要件,其侵害的对象仍为他人财产利益,与传统抢劫现金或实物并无本质区别。
本案中,赖某等人虽然没有着手实施抢劫行为,但其行为已达到犯罪预备阶段。两名被告人准备了作案工具,并详细制定了抢劫计划,构成《刑法》中抢劫罪的预备犯。结合相关司法解释,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但给予减轻处罚。
虚拟货币犯罪的量刑原则:财产价值认定是关键
在抢劫罪量刑中,除了考虑行为方式,还需要考虑"抢劫数额"的大小。而在涉及加密资产的案件中,如何对这些虚拟资产进行估值,成为了司法实务中的一大难题。
一审法院以比特币在案发时的市场价格(约25.5万元/枚)为依据,认为两人意图抢劫至少一枚比特币,因此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从重判刑。但二审法院持不同观点,理由如下:
二审法院指出,对于虚拟货币等加密资产的价值认定应遵循"损失填平"原则,即以被害人实际损失为核心依据,主要参考以下因素:
同时,法院强调,虽然我国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但也未禁止私人持有与转让。因此,被害人对虚拟资产的持有是合法的,其损失应依法得到保护。
最终,二审法院决定不以抢劫"数额巨大"加重处罚,而是综合考虑抢劫预备阶段的危害性、手段和现实风险,对两名被告人作出了相对从轻的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在处理新型财产犯罪案件时的理性和审慎态度。
结语:加密资产法律保护的未来展望
本案的裁判不仅为涉虚拟货币抢劫案件提供了指导性范例,也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已在中国刑法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虽不具备货币属性,但其显著的财产价值已得到承认。无论是通过诈骗、盗窃、非法控制计算机系统,还是敲诈勒索、暴力抢劫,只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侵害行为,都将以财产类犯罪论处。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涉及加密资产的刑事案件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司法机关将面临更多新型案件和争议问题。未来的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市场估值标准以及数据与财产的界限,建立更加统一、稳定的司法裁判规则。同时,从事相关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加密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服务客户。
可以预见,加密资产将逐步获得更多法律认可和保护,而任何侵犯其合法持有人权益的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严厉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