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社交演变史:从3点钟群聊到KOL竞争排名

从历史到现在:加密货币行业的演变

回顾加密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页历史似乎都在暗示着"快速致富"的可能性。然而,仔细审视这些页面,我们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投机者"的身影。

加密货币Twitter(CT)已成为行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专注于协议和数据分析的从业者,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忽视了一些热点话题。

近期,CT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手法,将KOL(关键意见领袖)营销与"薅羊毛"概念相结合。这种方式已成为中文加密Twitter圈的一大特色。

某项目成功地搭建了连接项目方与KOL的平台,类似于一些成熟的互联网产品。这是继某健身应用之后,又一个在发行代币后仍能持续运营的项目。

该项目并非完全原创,而是集合了过去10年中文信息流的精华,从媒体年框到促进KOL竞争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群聊时代:2018-2021

当前加密货币ETF、稳定币和DeFi的兴起,可能让一些早期参与者感到陌生。那时的行业更为单纯,以比特币和挖矿为核心,尽管缺乏多样性,但人们坚信比特币终将升值。

虽然路易十六已成为历史,但专业化内容生产,即以UGC为主的KOL,有了明确的起点。

业内普遍认为,2018年的3点钟社群标志着这一开端。此后,微信群和AMA成为持续数年的主要营销方式,创始人与潜在"社区成员"进行线上面对面交流。

某知名投资人的加入,犹如多年后某风投购买BAYC,标志着这场小众舞台被主流认可。

AMA可视为信息资产的发行方式,微信群则是发射台,3点钟社群则相当于当时的某交易平台,共同构成了2017年后比特币首个真正牛市的核心记忆。

尽管当时已有初代KOL,但"千媒大战"仍以媒体形式呈现。一方面是市场对KOL分销能力的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处于微信公众号引发的自媒体行业创业高峰期末尾。

换言之,市场更青睐传统媒体人+媒体品牌的组合。多家加密媒体应运而生,其中某媒体表现尤为出色,成立于2017年。

2017年5月19日之前的这段时期,可谓加密行业最美好的时代,值得永远怀念。

解构Kaito:推特InfoFi的"标准件"?

Twitterscan的短暂繁荣:2022

2021年5月19日,一纸禁令导致行业不得不进行转移。实体上,创业者与矿机一同出海;精神上,加密社群转战海外社交平台,彻底改变了中文媒体的信息优势。

在此之前,某交易所创始人秘密投资某媒体,以太坊创始人亲自访华,EOS创始人学习使用微信。在这种格局下,中文媒体甚至处于优势地位,拥有全球最大的算力和消费市场,没有必要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内容。

但5月19日后,情况急转直下。加密货币在海外逐渐主流化,从风投到上币,硅谷和华尔街逐步掌控了各个环节,中文媒体不得不学会放低姿态与海外项目方沟通。

一个关键变化是,某知名媒体也随禁令消失,最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暴富后销声匿迹,只留下茫然的中文加密用户。

在加密货币兴起之前,中文用户在某社交平台上的存在感极低。残存的中文媒体影响力直线下降。

KOL风潮才真正起步,技术和投研向的KOL率先取得成果。当时,某些知名人士才是内容输出的主力,以某些分析师为代表的深度研究成为主流。

以KOL为职业的KOL刚刚起步,但从2022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1. 某交易所破产、某稳定币暴雷、中心化交易所监管趋严,市场陷入绝对低谷,项目分析难以自圆其说。

  2. 技术叙事逐步崩塌,高额融资与实际交付结果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只是到2024年才完全爆发。

投研和技术的双向崩溃,为职业KOL带来了高光时刻,其代表便是Twitterscan。2022年9月完成456万美元融资,某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起到了市场认可的作用。

Twitterscan的产品思路并不复杂,通过整理某社交平台上的加密用户和内容,帮助用户发现行情。当时该平台的API还相对便宜。

但Twitterscan面临一个致命问题:如何完成商业闭环?

参考其他信息流产品的变现方式,都只能通过付费API,分级用户等方式榨取利润。显然,Twitterscan难以自圆其说,本身就是抽取公开信息,无法说服用户二次付费。

我认为,某项目学到了Twitterscan的部分经验——必须商业化,必须引入代币经济学。

解构Kaito:推特InfoFi的"标准件"?

面向筹码创业的某社交平台:2023

2023年的某社交平台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是对KOL变现能力的首次压力测试,某项目是第二次。

该团队完全背离了Twitterscan的信息流展示方向,鼓励KOL交易自己的"影响力"——Key,甚至相互制造虚假影响力。这并不奇怪,FOMO情绪是交易量的催化剂。

该平台也是某知名交易所推出新公链后的首个爆款应用,也是在我印象中,匿名开发者成功的最后一个大型应用。根据数据,该平台日活用户能超过10万人。

虽然地址不能等同于人数,但我认为这个数据较为准确。某项目的英文社交账号虽然排名靠前,但影响力显然不及该平台。全球加密用户,聚集起来差不多能有10万活跃用户。

从8月10日到9月1日,该平台从最高日收入1165枚跌到寥寥无几。之后虽几经复苏,甚至接受某知名投资机构投资,2024年发币,都不过是类似其他项目的老套剧情。

该平台帮我们证明:

  1. 内容本身不值钱,内容作为交易标的,只能作为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介,无法直接承担交易的冲击;

  2. SocialFi屡战屡败:多个项目接连失败,加密圈目前只有"资产发行"这一种可效仿模式。

Twitterscan表明纯信息流难有前途,某社交平台告诉我们纯资金流只能维持两到三周。但他们一起探索出更多信息:

  1. 加密社交信息非常有价值,但要讲究方式方法,最好分离信息流和资金流;

  2. 后续创业转向KOL是必然之路,KOL处于交易所、项目方和散户的中间地带。

解构Kaito:推特InfoFi的"标准件"?

以退为进的某AI项目:2024-2025

有个误区,该项目最初与KOL业务关系不大。

该项目是ChatGPT震撼世界后,加密圈FOMO AI的直接产物。2023年2月GPT横空出世,生成式AI隐隐有包打一切的趋势。而加密行业在经历2022年的内伤和元宇宙的失败后,迫切希望AI赋能。

该项目最初的业务模式是AI搜索,只是更聚焦加密内容。类似的还有其他产品,只不过,该项目似乎察觉情况不太对。

  1. 传统区块链浏览器工具,研发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竞争激烈;

  2. 信息分析工具并不好用,尤其是发现信息的能力,社交平台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在该项目初期研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长期内测,邀请码一码难求。判断该项目何时转向KOL排名已无意义,因为某新项目成功促使KOL主动竞争。

该项目靠产品力,而非时间优势促成KOL采用。在某新项目之前,加密KOL经过2022年以来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已经被机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围许久,该项目第一次给了"真人KOL"出头机会。

大胆推测,该项目可能不完全依赖算法完成KOL排名和积分计算,人工因素可能比AI更有效。毕竟,加密社交KOL并不多,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统计范围内人力仍可应对。

于是,该项目完成以下三步走:

  1. 分离信息流和资金流,KOL只管提高自己的排名,某功能自然会有,机器人、刷粉账号会被排除,项目方市场部门看该功能识别KOL即可

  2. 该功能非代币,更像市场公允榜单,大家会刷,但主要是KOL在刷,情绪和热度可控,但KOL会吸引项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力,完成最关键的一步:信息流导向资金流

  3. 该项目终结了代理商的辉煌时期,该项目有实际业务,这也是其在发币后还能维持商业模式的根本,该项目自身就是市场最大、最标准化的代理商。

然而!某代币事件证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质押、上所之外,想要探索更多代币化的尝试仍然困难重重。某协议可以持续拆分小盘,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限严重。

至于InfoFi、某连接功能、某专业版等产业或业务线,它们并未创造出核心功能之外的新边疆,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该项目成功促成KOL竞争,占据了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某大型交易所来抢占市场,效果也不一定好。再次强调,市场公允价值难以衡量,某交易所的社交功能也没有超越加密社交平台,这就是明证。

解构Kaito:推特InfoFi的"标准件"?

结语

该项目的下一步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弥合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产品,基于信息流直接产生交易;

复杂的是,加密用户并不认可信息流的价值,流动性只会追随流动性本身。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4
  • 分享
评论
0/400
Wallet_Detectivevip
· 07-12 13:09
钱圈营销套路玩烂了
回复0
MoonMathMagicvip
· 07-12 13:09
割韭菜总有新花样啊
回复0
LiquidatedNotStirredvip
· 07-12 13:07
ct早就该翻篇了 炒得烦
回复0
智能合约补漏工vip
· 07-12 13:07
先审后推 每份代码必过形式验证 坐标某所 尽责的合约审计员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