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AI大模型百花齐放 细看护城河与盈利困境
AI领域群雄并起,百模大战如火如荼
上个月,AI界掀起了一场"动物之争"。
Meta推出的Llama凭借开源特性广受开发者欢迎。日本NEC研究Llama论文和代码后迅速开发出日语版ChatGPT,解决了日本AI发展瓶颈。
另一方是名为Falcon的大模型。5月问世的Falcon-40B力压Llama登顶开源LLM排行榜。该榜单由开源模型社区制作,提供LLM能力测算标准并排名。排行榜基本被Llama和Falcon轮番主导。
Llama 2推出后美洲驼家族反超,但9月初Falcon推出180B版本再次夺魁。
有趣的是,Falcon的开发者是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科技创新研究所。政府人士表示,他们参与这个领域是为了颠覆核心玩家。
180B版本发布次日,阿联酋人工智能部长入选《时代周刊》"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与"AI教父"辛顿、OpenAI的阿尔特曼等共同上榜。
如今,AI领域已进入百花齐放阶段。有实力的国家和企业纷纷打造自己的大模型。仅在海湾国家圈子内就不止一个玩家,8月沙特就为国内大学购买了3000多块H100用于训练LLM。
有投资人曾吐槽:"当年看不起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觉得没有壁垒;没想到硬科技大模型创业,依然是百模大战..."
原本被认为高难度的硬科技,怎么就变成了人人都能搞的东西?
Transformer引领AI革命
美国初创公司、中国科技巨头、中东石油大亨能够进军大模型领域,都要归功于那篇著名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2017年,8位谷歌计算机科学家在这篇论文中公开了Transformer算法。这篇论文是AI历史上被引用第三多的论文,Transformer的出现引发了此轮AI热潮。
目前所有大模型,包括轰动世界的GPT系列,都是建立在Transformer基础之上。
在此之前,"教机器阅读"一直是公认的学术难题。不同于图像识别,人类阅读时不仅关注当前词句,还会结合上下文理解。
早期神经网络输入相互独立,无法理解长文本甚至整篇文章,导致出现把"开水间"翻译成"open water room"等问题。
2014年,在谷歌工作后跳槽OpenAI的计算机科学家伊利亚首次取得突破。他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处理自然语言,使谷歌翻译性能大幅领先竞品。
RNN提出"循环设计",让每个神经元同时接收当前和上一时刻的输入信息,赋予神经网络"结合上下文"的能力。
RNN点燃了学术界研究热情,Transformer论文作者沙泽尔也曾深入研究。但开发者很快发现RNN存在严重缺陷:
该算法使用顺序计算,虽然解决了上下文问题,但运行效率低下,难以处理大量参数。
RNN的繁琐设计很快让沙泽尔感到厌烦。因此从2015年开始,沙泽尔和7位同好着手开发RNN替代品,最终成果就是Transformer。
相比RNN,Transformer有两大变革:
一是用位置编码取代循环设计,实现并行计算,大幅提升训练效率,使AI能处理大数据,迈入大模型时代;二是进一步加强上下文能力。
Transformer一口气解决众多缺陷,逐渐成为NLP的不二之选,有种"天不生Transformer,NLP万古如长夜"的感觉。连伊利亚都抛弃了自己推崇的RNN,转投Transformer。
可以说,Transformer是当今所有大模型的祖师爷,它将大模型从理论研究转变为纯工程问题。
2019年,OpenAI基于Transformer开发出GPT-2,震惊学术界。谷歌迅速回应,推出性能更强的AI——Meena。
Meena相比GPT-2并无算法革新,仅是参数多了8.5倍、算力多了14倍。Transformer作者沙泽尔对这种"暴力堆砌"大受震撼,写了篇"Meena吞噬世界"的备忘录。
Transformer问世后,学术界底层算法创新速度大幅放缓。数据工程、算力规模、模型架构等工程要素日益成为AI竞赛的关键,只要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科技公司都能开发大模型。
因此,计算机科学家吴恩达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提出:"AI是一系列工具的集合,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以及现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些都是通用技术,与电力和互联网等其他通用技术类似。"
OpenAI虽仍是LLM风向标,但半导体分析机构认为,GPT-4的竞争力源自工程解决方案——若开源,任何竞争对手都能迅速复制。
该分析师预计,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可能很快就能打造出与GPT-4性能相当的大模型。
脆弱的护城河
如今,"百模大战"已成为客观现实。
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7月,国内大模型数量已达130个,超过美国的114个,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各种神话传说已不够国内科技公司取名用了。
在中美之外,许多较富裕国家也初步实现了"一国一模":除日本与阿联酋外,还有印度政府主导的Bhashini、韩国互联网公司Naver打造的HyperClova X等。
这种局面仿佛回到了互联网拓荒时代,到处是泡沫与"钞能力"的对抗。
如前所述,Transformer让大模型变成纯工程问题,只要有人有钱有显卡,剩下的就交给参数。但入场容易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AI时代的巨头。
开头提到的"动物之争"就是典型案例:Falcon虽然排名超越美洲驼,但很难说对Meta造成多大冲击。
众所周知,企业开源自身科研成果,既是为了与社会分享科技福祉,也希望调动群众智慧。随着各大学教授、研究机构、中小企业不断深入使用、改进Llama,Meta可以将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
对开源大模型而言,活跃的开发者社群才是核心竞争力。
Meta早在2015年组建AI实验室时就确立了开源路线;扎克伯格又靠社交媒体起家,更善于"搞好群众关系"。
例如10月,Meta专门搞了个"AI版创作者激励"活动:使用Llama 2解决教育、环境等社会问题的开发者,有机会获得50万美元资助。
如今,Meta的Llama系列已成为开源LLM的风向标。
截至10月初,主流开源LLM排行榜前10名中有8个基于Llama 2打造,均使用其开源协议。仅在某平台上,使用Llama 2开源协议的LLM已超过1500个。
当然,像Falcon那样提高性能也未尝不可,但目前大多数LLM与GPT-4仍有明显差距。
例如不久前,GPT-4以4.41分成绩问鼎AgentBench测试榜首。AgentBench由清华大学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推出,用于评估LLM在多维度开放式生成环境中的推理和决策能力,测试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知识图谱、卡牌对战等8个不同环境的任务。
测试结果显示,第二名Claude仅2.77分,差距明显。至于那些声势浩大的开源LLM,测试成绩多在1分左右,还不到GPT-4的1/4。
要知道,GPT-4发布于今年3月,这还是全球同行追赶大半年后的结果。造成这种差距的是OpenAI高水平的科学家团队与长期研究LLM积累的经验,因此能始终遥遥领先。
也就是说,大模型的核心能力并非参数,而是生态建设(开源)或纯粹的推理能力(闭源)。
随着开源社区日益活跃,各LLM性能可能趋同,因为大家都在使用相似的模型架构与数据集。
另一个更直观的难题是:除了Midjourney,似乎还没有哪个大模型能赚到钱。
价值锚点何在
今年8月,一篇题为"OpenAI可能会于2024年底破产"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主旨几乎可用一句话概括:OpenAI的烧钱速度太快了。
文中提到,自开发ChatGPT以来,OpenAI亏损迅速扩大,仅2022年就亏损约5.4亿美元,只能等着投资方买单。
文章标题虽夸张,却也道出了众多大模型提供商的现状:成本与收入严重失衡。
过高的成本导致目前靠AI赚大钱的只有英伟达,顶多再加个博通。
据咨询公司估计,英伟达今年二季度卖出超30万块H100。这是一款AI芯片,训练AI效率极高,全球科技公司、科研机构都在抢购。如果将卖出的30万块H100叠在一起,重量相当于4.5架波音747飞机。
英伟达业绩随之起飞,同比营收暴涨854%,震惊华尔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H100在二手市场价格已炒至4-5万美元,但其物料成本仅约3000美元出头。
高昂的算力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行业发展阻力。红杉资本曾估算:全球科技公司每年预计将花费2000亿美元用于大模型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大模型每年最多只能产生750亿美元收入,中间至少存在1250亿美元缺口。
此外,除Midjourney等少数例外,大多数软件公司在付出巨额成本后,还没想清楚如何盈利。尤其是行业两大领头羊微软和Adobe都走得有些踉跄。
微软和OpenAI曾合作开发AI代码生成工具GitHub Copilot,虽每月收取10美元费用,但由于设施成本,微软反而每月亏损20美元,重度用户甚至能让微软每月倒贴80美元。据此推测,定价30美元的Microsoft 365 Copilot可能亏损更多。
同样,刚发布Firefly AI工具的Adobe也迅速上线配套积分系统,防止用户重度使用导致公司亏损。一旦用户使用超过每月分配积分,Adobe就会降低服务速度。
要知道微软和Adobe已是业务场景明确、拥有大量付费用户的软件巨头。而大多数参数堆积如山的大模型,最大应用场景仍是聊天。
不可否认,若没有OpenAI和ChatGPT横空出世,这场AI革命可能根本不会发生;但目前,训练大模型带来的价值恐怕还有待商榷。
而且,随着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市面上开源模型越来越多,单纯大模型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可能会更加受限。
iPhone 4的成功不是因为45nm制程的A4处理器,而是因为它能玩植物大战僵尸和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