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穩定幣「反叛者」們申請許可證 這一切意義何在?

加密貨幣和比特幣曾想擊垮銀行並終結美元霸權。如今,它們卻希望銀行發行由美元支持的加密貨幣。

撰文:Buttercup Network & Thejaswini

編譯:Shaw 金色財經

2025 年,反叛者們沒有衝擊銀行。他們申請了貨幣監理署(OCC)的許可證。

我正在努力理解整個「GENIUS 法案」現象。

我越想越覺得,整件事荒謬至極。所以請耐心聽我講講我們是如何從「快速行動,打破常規」走到「快速行動,合規監管」這一步的。

該法案已簽署生效,現在我們終於知曉了所有規則。穩定幣受到監管,不再神祕莫測,而且對於誰可以發行、誰來監管以及整個運作機制,我們都一清二楚。但這自然引出了一個問題:這一切究竟有何意義?

如果你問加密貨幣從業者,他們會激動不已,說這是加密貨幣走向主流的時刻,是一場改變一切的監管革命。他們會激動地談論「監管清晰度」、「機構採用」、「貨幣的未來」,同時緊緊抓着那份 47 頁的法案,仿佛那是憲法一般。

如果你去問一位美國財政部官員,他會跟你大談特談這如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鞏固了美元的主導地位,如何讓一切變得更安全、更可靠,如何讓投資回流美國,以及所有那些官僚慣用的套話。

這裏誰是贏家?表面上看是雙方。但說實話:更大的利益還是流向了監管方。加密貨幣和比特幣曾想擊垮銀行並終結美元霸權。如今,它們卻希望銀行發行由美元支持的加密貨幣。

整件事的核心矛盾在於:銀行實際上對穩定幣感到恐懼,這完全合理。他們看到數萬億美元可能從傳統存款中逃離,轉向零收益、完全儲備的數字代幣。那麼國會做了什麼呢?他們禁止穩定幣支付利息,本質上是爲了保護銀行免受自身對競爭的恐懼。

法律規定:

「任何獲準的支付穩定幣發行方或外國支付穩定幣發行方均不得僅因持有、使用或保留任何支付穩定幣而向其持有人支付任何形式的利息或收益(無論是現金、代幣或其他報酬)。」

與此同時,加密貨幣正致力於構建一種無需信任、去中心化的傳統金融替代方案。如今,你可以在一款由風投支持的應用程序中通過嵌入式小部件在鏈上發送穩定幣……而該應用通過與持有牌照的發行方結算……而該發行方則與摩根大通銀行合作。未來已來。它看起來與過去一模一樣——只是用戶體驗更好,監管文件更多。

《GENIUS 法案》創造了這個奇妙的魯布·戈德堡機器,你可以擁有革命性的區塊鏈技術,但前提是:

  • 獲得貨幣監理署的批準
  • 保持 1:1 的美國國債票據儲備金比
  • 提交由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簽署的月度證明文件
  • 允許當局根據命令凍結你的代幣
  • 承諾永不支付利息
  • 將業務活動限制在「發行和贖回穩定幣」範圍內

最後一句特別有意思。你可以徹底改變金融行業,但要是你試圖用你所改變的革命性金融去做別的事情,那可就萬萬不行了。

我們所目睹的是,一場本應反體制的運動正在被體制化。Circle 以及其他現有的穩定幣發行商正在歡呼雀躍,因爲他們大多已經合規,所以現在他們可以看着那些監管較少的競爭對手被踢出「沙盒」。

與此同時,Tether 面臨着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選擇:要麼變得透明且負責,要麼在 2028 年前被美國的交易所封殺。對於一家靠不透明和離岸銀行業務起家的公司來說,這無異於讓吸血鬼去白天上班。

當然,Tether 本身並不需要太在意這些。它的市值高達 1620 億美元,比高盛還要大,比大多數國家的 GDP 還要大,坦率地說,比試圖監管它的整個監管機構還要大。當你達到如此規模時,「合規或離開」聽起來更像是建議而非威脅。

「Libra 條款」——這一條款實質上阻止了大型科技公司隨意發行穩定幣——以 Facebook 試圖創建全球數字貨幣卻以失敗告終而命名。還記得當時每個人都擔心 Facebook 可能會破壞主權貨幣嗎?如今我們已建立了一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Facebook 若要發行不能支付利息且必須完全由美國國債作支撐的數字代幣,需要獲得聯邦委員會的一致批準。

然後還有實際的經濟原因,解釋了爲何大家突然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美國商家目前每筆交易都要向 Visa 和 Mastercard 支付 2% 至 3% 的手續費,這在扣除工資支出後,往往是他們的最大開支。與此同時,穩定幣支付對於大額結算來說可能只需要幾美分,甚至不到 0.1%,因爲區塊鏈基礎設施不需要龐大的銀行和信用卡處理商網路來抽成。當每年的刷卡手續費高達 1870 億美元時,這筆錢如果能留在商家口袋裏,那可就是真金白銀。亞馬遜和沃爾瑪對穩定幣解決方案的興趣也就不難理解了。既然可以直接發送數字美元,爲什麼還要向信用卡巨頭支付費用呢?

然後還有那種沒人願意提及的、稍顯可怕的反饋循環。如果穩定幣真的大獲成功,我們談論的可能是數萬億美元的發行量——那麼,美國國債需求中就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穩定幣儲備。

這聽起來不錯,直到你意識到穩定幣的需求本質上比傳統機構買家更不穩定。如果人們對穩定幣失去信心並開始大規模贖回,所有那些國債會一下子湧入市場。突然間,美國政府的借款成本取決於加密貨幣推特用戶的心情好壞。這就像把你的抵押貸款還款與日內交易員的情緒波動掛鉤。國債市場經歷過很多事,但「因恐慌的穩定幣用戶而產生的算法拋售壓力」還是頭一遭。

這一切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它反映了加密貨幣從無政府主義貨幣到機構資產類別這一歷程。比特幣本應是一種無需可信第三方的點對點電子現金。如今,我們有了聯邦法律,確保數字美元只能由受到廣泛信任、受到嚴格監管的第三方發行,而這些第三方還要向更值得信賴的第四方報告。

法律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在當局要求時能夠在區塊鏈網路上凍結代幣。這意味着每一種所謂的「去中心化」穩定幣都必須有中心化的「終止開關」。這不是漏洞,而是特性。

我們已經成功創造了具有強制審查功能的抗審查貨幣。

別誤會我的意思。我絕對支持監管明確性和以美元爲支撐的穩定幣。這確實很棒:加密創新有了實際的規則,數字美元的主流化感覺像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革命。我完全支持。但別假裝這是監管機構慷慨大度的開明之舉。監管機構介入並非因爲他們突然對加密創新產生了熱情。而是有人走進財政部說:「嘿,如果我們能讓全世界都更多地使用美元,但以數字形式,並且讓他們購買更多國債來支撐這些美元呢?」突然間,穩定幣就從「危險的加密貨幣事物」變成了「鞏固美元霸權的絕佳工具」。

每鑄造一枚 USDC 代幣就意味着又售出一份美國國債,以 2420 億美元的穩定幣計算,這相當於數百億美元直接爲華盛頓提供資金,並推動全球對美國政府債務的需求。每一次跨境支付都意味着又一筆不涉及歐元或日元的交易,而每一次在外國交易所上市受監管的美國穩定幣,都意味着美國貨幣帝國又多了一個據點。

《GENIUS 法案》是打着國內金融監管旗號的最精妙的外交政策手段。

這確實引發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即我們究竟在構建什麼。當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統成爲美國貨幣政策的附屬品時,會發生什麼?我們是在打造一個更加去中心化的金融體系,還是僅僅在構建世界上最復雜的美元分發網路?如果 99% 的穩定幣都與美元掛鉤,而且每一項有意義的創新都需要美國貨幣監理署的批準,我們是否無意間將這項革命性技術變成了終極的法幣輸出業務?如果加密貨幣的反叛能量被引導到讓現有的貨幣體系更高效,而非取代它,那麼只要支付能順利進行,真的有人會介意嗎?

速度更快,我們都能賺錢?這些不一定是問題。只是當這一切開始的時候,沒有人認爲我們會解決這些問題。

聽着,我一直在不停地嘲笑這種做法,但事實是這或許真能行得通。就像我們從 19 世紀 30 年代的野貓銀行一路發展到聯邦儲備系統那樣,我們或許正在見證加密貨幣從混亂的青春期成長爲金融基礎設施中成熟、平淡卻具有系統重要性的一部分。

說實話?對於那 99.9% 只想快速、低成本地轉帳,而不想考慮貨幣理論或去中心化理念的人來說,這或許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銀行已經在爲成爲這些新受監管穩定幣的主要發行方做準備。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都在準備向其客戶提供穩定幣服務。那些加密貨幣原本想要顛覆的機構,如今將成爲加密貨幣獲得監管認可的主要受益者。

這並非任何人所期待的革命,但或許會是人人都能經歷的革命。而且從某種怪異的角度來看,這也算是一種天才之舉。

BTC-0.4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