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在非洲:簡單純粹背後的深遠影響

非洲的加密貨幣:簡單而純粹

幾個月前,我再次踏上非洲這片熱土。皮卡駛過揚起的黃土,落日餘暉勾勒出非洲大陸陌生又熟悉的輪廓。置身事外,才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我們作爲"世界公民"的角色,以及加密貨幣行業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深入觀察後發現,加密貨幣能爲非洲欠發達國家提供一次與世界同步的機會。這些國家對加密貨幣的信念和堅定表明,他們不再滿足於與舊制度、舊體系妥協。與其在困境中掙扎,不如全面擁抱加密貨幣,奔向光明的未來。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正值某會議期間,我有機會與一位業內人士閒聊,談及她從進入非洲到投身加密貨幣領域一直堅持的信念。她將繼續創業之旅,深入非洲,在復雜的社會中追隨那個或許少有人理解,卻樸實無華的信仰。

在某加密貨幣會議結束之際,經過這些天與同行的深入交流,以及彌漫的消極情緒,關於"加密貨幣行業是否已經終結"的討論,讓我想起幾周前的一件小事:

如今在巴黎生活已有兩年。一天,我正在家門口的小咖啡館遠程工作,突然接到一個來自烏幹達的電話。驚訝、驚喜和困惑交織的寒暄之後,我才意識到,離開非洲的傳統行業投身加密貨幣,已經是7年前的事了。

打來電話的是烏幹達政府的高級顧問,他隨總統出訪中國。在我曾經扎根非洲的幾年裏,先後爲中央企業和聯合國國際發展系統工作,致力於促進非洲工業化進程和普惠金融。在他的幫助下,我們合作過中烏招商引資、烏幹達婦女手工業促進等項目,建立了友誼。

關於非洲生活那幾年的經歷可以講很久,有高端的,比如與塞內加爾總統在他家裏暢談;有驚險的,如好友的男友在肯尼亞首都我們常去的商圈遭遇恐怖襲擊不幸遇難,而我因臨時改變航班避開了埃塞俄比亞航空史上最嚴重空難,但我的高中同學和朋友的同事等幾位熟人不幸罹難。然而,決定離開非洲是一個堅決而果斷的選擇。

這還要從偶然接觸加密貨幣的契機說起。有趣的是,七年過去了,每當在咖啡廳與加密貨幣圈的新老朋友聊天時,非洲的故事總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仿佛是一個逃離現實困境的烏托邦,一種將異域冒險浪漫化的心理寄托。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然而我認爲,這些關於加密貨幣應用價值的深層問題與答案,其實都蘊含在那些看似飄渺的故事中。

價值的轉移:資金流向何處?如何使用?用於何處?

衆所周知,某交易平台有一個響亮的願景:增加資金流動的自由。那麼,當我們思考加密貨幣行業是否已經終結這樣的深層問題時,不妨先從宏觀角度審視歷史上幾次全球價值鏈的轉移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現在處於歷史發展的哪個階段,以及爲什麼這個交易平台會有這樣的口號。

先從舊的"敘事"說起。歷史上發生了三次全球性的產業革命。"蒸汽革命"源於蒸汽機在英國的發明,生產力得到巨大提升,小規模的手工業紡織作坊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電力革命"中,英美德法在電力、化工、重工業等領域取得突破,歐洲的工業體系發展完善。第三次革命則是我們熟知的"信息革命"。信息技術、計算機、電子工業、自動化等產業的發展,推動美國、日本等國家成爲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而"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也在20世紀後半期快速工業化,發展高級制造業和金融業,融入世界價值鏈體系。

可以看出,每一輪工業革命都是生產力的變革帶來生產關係的改變,從而推動一些國家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到世界價值分配體系中。中國得益於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學習了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崛起的優勢,在沿海發達地區通過建設特許經濟區、工業園區,利用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基數大且勤勞奮進的"比較優勢",加上開放市場、引入外資,從沿海地區發展出口導向型制造業,成爲"世界工廠",建立並穩固了當時在世界價值鏈分配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這跨越百年的幾次宏大產業革命的細節可以大書特書,此處不表。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產業革命,也是財富再分配的過程。而非洲,由於長期被殖民的特殊歷史背景,以及種種復雜的產業政策和國際政治因素,一直未能參與到這個"分蛋糕"的過程中。

那麼非洲真的很窮嗎?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是全球私人飛機密度最高的機場。某交易平台上線非洲本地支付通道後,非洲的人均交易量遠超歐洲和亞洲國家。非洲富人的財富程度超出我們的一般認知和想象。由於非洲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和農業資源豐富,依靠原材料直接出口的第一產業,非洲的上層階級可以幾代人衣食無憂;普通民衆則只能在第三產業——服務業中分到一點皮毛和溫飽。整個大陸的制造業是空缺的,金融業被壟斷,由於基礎設施的缺失,金融服務成本極其高昂,普通人無法擁有銀行帳戶或支付銀行轉帳費用。嚴重到滑稽的貧富差距是非洲最普遍的社會現狀。

在當年一個國際組織的課題調研中,吉布提政府安排我們住在凱賓斯基酒店,這是吉布提這個貧瘠的東非小國最豪華的酒店,價格是300美元一晚,相當於很多當地人半年的收入。我至今記得一個畫面:在酒店紅海邊的沙灘躺椅上,抽着雪茄的白人商人高談闊論,面前的黑人服務員端着托盤,背挺得筆直,白色襯衫和紅色馬甲與黑皮膚形成鮮明對比,他望着遠方紅海上的霧氣,眼神裏充滿麻木和迷茫。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而我們當時的工作,是一羣擁有全球頂尖學府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等學歷的年輕精英,要設計國際組織給非洲的援助資金如何使用,如何確保這些資金產生效果。我們中有一位剛從牛津大學畢業的英國女孩,聽說我們要住在300美元一晚的豪華酒店,眼含熱淚拒絕入住,她覺得這是對她這個課題的諷刺。然而讓她看到普通人的住宿條件,鐵皮覆蓋的房子在50度的高溫下烤得咯吱作響,她又默默收回了自己的堅持。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決定放棄那份工作。我們做的事情雖然看似充滿同情,我們高談闊論產業轉移,討論如何讓非洲發展制造業、融入價值鏈,讓普通人進工廠,學習中國和東南亞的制衣制鞋經驗。我親自在塞內加爾的中國人工廠裏待了一個月,面試女工,看她們生產出口給歐美的低端運動褲。但這個過程太慢了,整個傳統"援助"的龐大體系中,受益最多的,恐怕並不是那些被"授之以漁"的非洲女工,而是坐在倫敦辦公室裏寫報告和做項目審計的高級文員們,還有我們這些拿着出差經費住300美元酒店的國際組織精英們——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出,在整個鏈條中,高達70%的資金都消耗在了"證明這些錢如何使用,用在哪裏,生成審計報告和影響力報告"上。

我開始關注區塊鏈,關注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引領的第四次革命,成爲改變貨幣、改變非洲、改變廣大貧困羣衆命運的契機。

真正的去中心化,在坎帕拉的菜市場

烏幹達總理的兒子在幾年前成立了一個加密貨幣組織,幾個在英美留學的"官二代"和技術愛好者聚在一起,做了幾個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小項目,比如可以在完全沒有3G網路的地方,用非智能手機點對點轉帳加密貨幣。非洲人更了解非洲人,他們大部分當地人都在使用那種只能接打電話和發短信的非智能機。由於很多非洲人沒有銀行帳戶,也不願意跑大半個城市去找一個匯款服務點或者爲數不多的銀行做轉帳和匯款,當地人的匯款方式簡單直接:基於USSD技術的手機可以通過發短信的方式給朋友直接匯款,每個人的手機號就是他們的"錢包"/帳戶,話費餘額就是帳戶餘額。

我跟隨這個組織的朋友親身體驗了一次流暢的"註冊開戶、身分驗證、轉帳"流程:在坎帕拉菜市場旁邊的電信運營商處買了一個50美元的手機,排隊後,櫃臺工作人員熟練地進行了身分驗證流程,全程3分鍾完成,工作人員幫助我用現金充值"電話費"。村裏有大量的固定和流動的官方/非官方的服務點,當你想"取現"時,就去找服務點值班的"村民代表",給他發短信轉帳,他給你現金。"充值"則是相反的流程。整個過程體驗流暢,而且完全點對點,沒有第三方介入,完全無信任問題。這個產品和流程不僅在首都,而且已經在廣大農村地區廣泛鋪開。

非洲的Crypto,簡單又純粹

後來我加入了某交易平台,第一年就是響應平台創始人的"大規模採用"願景,在非洲建立真正完全基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網路,從最基礎的慈善項目開始實施。該平台的慈善部門應運而生,在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完全"透明"的點對點捐贈平台上,由於區塊鏈的特性,每個互聯網用戶都可以監督每一筆加密貨幣捐贈在不通過任何第三方的情況下,直接到達烏幹達村民的錢包地址。村民們又用加密貨幣從接受加密貨幣的菜農供應商那裏購買土豆、白菜,全程沒有法定貨幣的介入。菜農需要法定貨幣時,會定期通過本地交易所或場外交易將加密貨幣換成當地法定貨幣。

後來,我們還在某公鏈上發行了全球第一個(可能也是至今唯一一個)"價值穩定幣":粉紅幣。與其他穩定幣不同,粉紅幣不與任何法定貨幣"價格"掛鉤,而是與物品價值掛鉤:每一枚粉紅幣,與一個女孩在烏幹達使用一年的衛生巾的"價值"掛鉤。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8
  • 分享
留言
0/400
空投资深收割机vip
· 10小時前
非洲人才是聪明的!搞币谁不会
回復0
椰子丝半仙vip
· 19小時前
说真的 早就该普及币圈了
回復0
快照日长工vip
· 19小時前
加速进军非洲 冲鸭
回復0
0xSoullessvip
· 19小時前
笑死 非洲又要当韭菜了
回復0
永远的空投F5哥vip
· 19小時前
按不住f5的手....炒成这样还能活!
回復0
GasFee_Criervip
· 19小時前
非洲宝来啦!
回復0
PriceOracleFairyvip
· 19小時前
ngmi... 非洲的市场低效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免费阿尔法
查看原文回復0
午夜快照猎人vip
· 19小時前
熊市买币值得么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