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3000萬紀念】曬出我的Gate時刻,解鎖限量好禮!
Gate用戶突破3000萬!這不僅是數字,更是我們共同的故事。
還記得第一次開通帳號的激動,搶購成功的喜悅,或陪伴你的Gate週邊嗎?
📸 參與 #我的Gate时刻# ,在Gate廣場曬出你的故事,一起見證下一個3000萬!
✅ 參與方式:
1️⃣ 帶話題 #我的Gate时刻# ,發布包含Gate元素的照片或視頻
2️⃣ 搭配你的Gate故事、祝福或感言更佳
3️⃣ 分享至Twitter(X)可參與瀏覽量前10額外獎勵
推特回鏈請填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2
🎁 獨家獎勵:
🏆 創意大獎(3名):Gate × F1紅牛聯名賽車模型一輛
👕 共創紀念獎(10名): 國際米蘭同款球員衛衣
🥇 參與獎(50名):Gate 品牌抱枕
📣 分享獎(10名):Twitter前10瀏覽量,送Gate × 國米小夜燈!
*海外用戶紅牛聯名賽車折合爲 $200 合約體驗券,國米同款球衣折合爲 $50 合約體驗券,國米小夜燈折合爲 $30 合約體驗券,品牌抱枕折合爲 $20 合約體驗券發放
🧠 創意提示:不限元素內容風格,曬圖帶有如Gate logo、Gate色彩、週邊產品、GT圖案、活動紀念品、活動現場圖等均可參與!
活動截止於7月25日 24:00 UTC+8
3
比特幣創始人百萬BTC面臨量子威脅 數字遺產命運成謎
數字金融的謎題:比特幣創始人的沉默遺產
15年前,一位神祕人物從數字世界中消失,留下了金融界最大的謎團。據估計,有數十萬甚至可能超過百萬的比特幣至今未被動用,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無人認領數字遺產之一。
這位創始人的比特幣將成爲數字"復活"的終極測試案例,其結果可能出人意料。在加密貨幣的"來世"中,這位創始人並非孤例。保守估計有300-400萬比特幣已永久沉睡在數字墳墓中,原因包括遺忘的密鑰、損壞的硬件設備,以及逝者帶走的祕密。
有人花費十年時間在巨量垃圾中尋找含有8000枚比特幣的硬盤;有人面臨永遠失去7002枚比特幣訪問權的危險。硬件故障、設備丟失和軟件漏洞也造成了大量數字資產的凍結。某知名交易平台的崩潰更是導致85萬比特幣至今仍被債權人爭奪。
然而,這位創始人約100萬枚的比特幣遠超所有這些案例。這是自比特幣誕生之初就被凍結的終極數字陵墓。與其他因疏忽或災難丟失比特幣的人不同,創始人選擇讓它們沉睡。每一天不移動這些比特幣,都引發世人對其命運的猜測。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比特幣正面臨潛在威脅。量子計算機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能破解它們。專家估計,25%的比特幣(超過400萬枚)存儲在易受量子攻擊的地址中,其中創始人的比特幣最爲脆弱。
比特幣社區正在爭分奪秒地構建量子防御,探索各種技術方案。然而,截至2025年6月,尚無廣泛採用的量子抗性地址正式提案。如果量子計算機成功破解,比特幣社區將無能爲力,因爲系統設計上沒有緊急按鈕或管理員權限。
現代繼承技術可以預防大多數比特幣丟失,但無法復活已有的數字"遺產"。某些平台提供"死人開關"功能,可在特定條件下釋放錢包信息給受益人。其他服務則提供多重籤名繼承規劃。但這些解決方案需要提前部署,無法追溯恢復已丟失的比特幣。
創始人的情況獨特,其比特幣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丟失,而是處於休眠狀態。如果創始人還在世並擁有權限,隨時可以移動它們。這種不確定性使這批比特幣成爲最具心理意義的數字資產。
法律在面對加密技術的終局性時往往無能爲力。雖然法院承認比特幣爲財產,但沒有密鑰就等於無法訪問的財產。法院可以下達各種命令,但無法命令數學屈服。
創始人的休眠比特幣不僅是數字考古學問題,還影響着整個比特幣生態系統。這些"丟失"的比特幣創造了人爲稀缺性,實際上使比特幣的供應量低於其理論上限,支撐了剩餘比特幣的更高價格。
如果這些比特幣突然回到流通——無論是通過量子恢復、法律程序,還是創始人本人的回歸——都將引發巨大的市場震蕩。雖然技術上不會增加供應量,但移動沉睡15年的比特幣將從根本上改變投資者對比特幣長期價值的看法。
然而,最可能的結果是這些比特幣將保持原狀:可見於區塊鏈,但永遠不動。無論是出於創始人的選擇、去世,還是失去訪問權限,這些比特幣已成爲比特幣最有力的象徵,代表了加密承諾的永恆性和數字身份的神祕性。
如果創始人還在世並關注事態發展,可能還有幾年時間來應對量子計算的潛在威脅。轉移比特幣到量子抗性地址可以證明其仍然活躍,而無需暴露身分。
如果創始人已不在人世,這些比特幣將面臨不確定的命運。量子盜竊、社區決策銷毀,或永久休眠——這些都不是創始人本人的選擇。
比特幣社區正在討論是否應該採取行動保護或銷毀這些比特幣,但沒有創始人的明確意圖,他們難以做出決定。這涉及到比特幣對其缺席創造者的責任,以及真正的去中心化是否意味着讓數學規則自行其是,即使這可能影響創始人的財富。
隨着量子計算的迫近,這個問題變得越發緊迫。在15年的沉默之後,也許是時候給出某種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