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聊下喫苦這個話題


中國孩子應該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話叫“喫得苦中苦 方爲人上人”,在長大接觸到更多自媒體和信息流之後聽到的又全是“如果你喜歡喫苦 那就只有喫不完的苦”,往上對於喫苦的定義好像都非常極端,兩極分化嚴重。

以我自身經歷來講,普高名校刷題到凌晨五點起來的實驗班和隨意化妝戀愛的私人教學國際學校我都讀過;工作方面小黑工做過,正兒八經負責某塊業務有自主權的也幹過。

綜合來講,可謂是有過“喫得苦中苦”的經歷,也有別人眼裏閒散的“反喫苦”時光。@hoidya_ 曾經就問過我,爲啥我好像某一段時間忙到他都無法想象我是怎麼度過的,另一段時間好像又chill到完完全全的閒雲野鶴狀態。

確實是這樣,在遇到一個不錯的機會的時候,哪怕再忙再累,我好像也會push自己堅持住去做好,前提是這個機會有成長空間,包括金錢,經驗,門檻,自由度各個方面;這樣的“喫苦”才是有意義的,也是爲什麼我會在邊修雙學位,邊保獎學金,邊兩地幾乎全職辦公和上學,且完全是我沒做過的行業。我一直鼓勵大家在畢業前最好有過至少一到兩段完整的工作經歷。

那哪種苦是沒苦硬喫呢?比如小黑工,比如在經濟能承受的範圍內,爲了省錢自己親力親爲去做很多事然後把自己累到,影響到做別的更重要的事情的狀態(例如搬家,例如通勤等等)。我不是站在一個自以爲高高在上的視角,不接地氣的judge,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和做某件事的原因。這裏的沒苦硬喫也是奠定在你喫過一定的苦有一定原始積累之後,只是很多人分不清喫“這種苦”的界限在那裏,當他們其實有一定能力擺脫目前的這種“生活的苦”,去喫更高等級“自我成長的苦”時,他們意識不到,繼而繼續喫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苦”。

舉個例子,你想跟我一樣半工半讀還要炒幣,但發現自己很難balance好生活的平衡。如果全身投入工作,學業和炒幣就會跟不上;如果更側重學業或炒幣,工作就沒辦法完成;如果三個都側重,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就沒辦法保證。如果在這種困境下,該如何做選擇。經濟學裏有個概念叫“cost-benefit analysis”,即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考慮該政策的total cost和total benefit,這裏就很適用。如果你的工作是小黑工或非常事務性,對你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優先於你有不錯的gpa和好文憑帶來的優勢,你又沒有辦法全都兼顧好,但仍然耗着自己去兼顧,最後沒有給你帶來實質性的成長還影響到了原本的路徑軌跡,這裏就有點沒苦硬喫了,不是你足夠累才代表你做的事有意義有成就感。同理,如果這份工作對你個人成長很大,或job title足夠響亮,可以cover掉哪怕沒有好gpa的問題,那麼此時側重於工作,gpa湊合着能過,也沒啥毛病。這樣的兼顧的累,喫得苦,才是有意義的。

對於在工作層面上“生活的苦”和“自我成長的苦”邊界比較模糊,簡單理解好比你做第一份“小黑工”是爲了填補空白簡歷,找到第二份有成長空間的工作,那這裏小黑工的苦是有意義的,同時你能盡可能多的摸清該行業,該職業的體系,工作內容和工作流,而不是只知道埋頭做dirty work然後下班癱瘓。工作實質性內容一樣,帶來的成長不一樣,“喫的苦”的本質也不一樣。同樣,如果你的第一份小黑工只是爲了找到第二份小黑工,那這種無意義的苦不喫也罷。

代入到生活上,爲了節省一些搬家/清潔費用自己親力親爲然後累倒,工作不在狀態,然後因爲太累開始emo,開始怨天尤人然後逐步進入到玉玉,省下來的錢的價值是不是不如你所承擔的後果?跟上述的例子一樣,爲了看起來很辛勤很努力,猛打小黑工,既對未來職業生涯幫助不大,又沒辦法兼顧好學業,還落個累到玉玉的結局,這種就是所謂的“只要你愛喫苦 就有喫不完的苦”

最近很忙,又想去海島躺平休息了🥱
EPT-2.11%
WORK-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